举国哀殇 山河悲恸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纪念南京大屠杀 300000 同胞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前言历史背景罪恶行径设立历程123公祭活动41历史背景输入内容输入内容输入内容输入内容输入内容输入内容输入内容输入内容01 历史背景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对中国全面大规模侵略。同年年 8 月13 日 ~11 月 12 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 11 月 5 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严峻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937 年 11 月 8 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四天后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 300 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随着日军轰炸机的大范围轰炸,撤退演变为大溃败,使北路日军主力一路顺利到达南京。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由于从上海的撤退组织的极其混乱,中国军队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淞沪会战失利01 历史背景南京保卫战中国统帅部此时深感事态严重,在 17 日和 18 日三次开会讨论南京防御的问题。会议上多数将领认为部队亟需休整,而南京在军事上无法防御,建议仅仅作象征性的抵抗,只有唐生智以南京是国家首都、孙中山陵寝所在,以及国际观瞻和掩护部队后撤等理由,主张固守南京。蒋介石期望保卫首都的作战对纳粹德国的外交调停有利,并且以为能够等到苏联的军事介入采纳了唐生智的建议,决定“短期固守”南京 1 至 2 个月,于 11 月 26 日任命唐(阶级上将)为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负责南京保卫战。副司令长则为罗卓英及刘兴。 [7] 根据坚守南京的决策,中国统帅部在 12 月初日军接近南京城之前共调集了约 13 个师又15 个团共 10 万余人(一说约 15 万人)的部队保卫南京。这些部队中有很多单位刚刚经历了在上海的苦战和之后的大溃退,人员严重缺编且士气相当低落,而新补充的数万士兵大多没有完成训练。唐生智多次公开表示誓与南京城共存亡,对蒋介石则承诺没有命令决不撤退。为了防止部队私自过江撤退,唐生智采取了背水死战的态度。他下令各部队把控制的船只交给司令部,又将下关至浦口的两艘渡轮撤往武汉,还命令第 36 师封锁从南京城退往下关码头的唯一通道挹江门,这一“破釜沉舟”的命令给后来的悲剧性撤退埋下了隐患。01 历史背景日本上海派遣军在淞沪战场苦战三个月,受到了惨重的损失,日本决策层在是否直接进攻南京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因为顾虑苏联在北方的军事威胁,日军参谋本部次长多田骏等人主张“不扩大”战事。因此, 11 月 7 日东京将上海派遣军与第 10 军临时编组为华中方面军的时候,将方面军的作战区域限制在苏州、嘉兴一线(即“制令线”)以东。而日军战地指挥官却强烈要求进攻南京: 15 日,柳川平助的第 10 军无视参谋本部的命令,决定趁中国军队溃退“独断敢行”地“全力向南京追击”; 22 日,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鼓动参谋本部放弃“不扩大”方针,称“为了使事变迅速解决,乘现在敌人的劣势,必须攻占南京”。 11 月下旬,日军上海派遣军和第 10军全面越过“制令线”,分别沿着太湖的南、北两侧开始向常州、湖州进攻。鉴于前线进展迅速的既成事实, 24 日东京大本营废除了“制令线”,并在 12 月 1 日下达了攻占南京的正式命令。日军进攻南京01 历史背景南京沦陷1937 年 12 月 8 日,日军全面占领了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开始向外廓阵地进攻。11 日晚,蒋介石通过顾祝同电告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图整理而期反攻”。 12 日,日军第 6 师团一部突入中华门但未能深入,其余城垣阵地还在中国军队手中。负责防守中华门的第 88 师师长孙元良擅自带部分部队向下关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