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人: XXX时间: 202X 年 X 月从“意思”到“意味”—马克思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呈现出似乎无限多样的意义。这一方面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经典的魅力和本质,因为任何真正的经典不仅要能抓住“问题的根本”,能打动人,而且在意义方面也是开放的,“总是拒绝定论性解释”,向不同的人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使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得不经常回到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提的方法和出发点,因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产生的几乎所有争论和分歧都与研究方法和出发点的不同有关。作为这一问题的反映,一段时期,人们纷纷提出“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走出马克思”“超越马克思”“从马克思走向未来”等不同观点,表达着各不相同的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意思”和“意味”的不同,亦即“意思是什么”和“意味着什么”的不同。前者更多立足马克思思想本身,坚持一种历史的方法,后者则更多着眼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坚持一种现实的出发点。马克思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所体现的返本开新实质,仍然是当下需要辨析和自觉的一个问题。前 言作为“意思”的马克思的思想Part.01作为“意味”的马克思主义Part.02从“意思”到“意味”的辩证法Part.03目录马克思主义“意味”研究的先验原则Part.04作为“意思”的马克思的思想1把马克思的思想作为具有客观性的“意思”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倾向。这种倾向更多把马克思和马克思的思想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客观存在,强调“回到马克思”及其历史本身,突出对马克思思想及其历史文本的“文献学研究”“文本学研究”“版本考订”乃至“编辑学研究”等。作为一种学术追求,这种倾向和旨趣“是面对着一种已成为历史的,因而是作为对那种历史的批判而出现的”。“意思是什么”的追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基本的思维方式,并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确证着马克思思想作为一种知识性存在的本质。一:作为“意思”的马克思的思想 事实上,“回到”这一行为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回到马克思”也不是一种新的方法诉求。反观人类的思想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几乎在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之后,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回到”的事实,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都受到了后人所谓“回到”的尊崇。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固然源于思想家之思想的魅力与深刻洞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源于人们对于“事情本身”和“回到事情本身”的本体论信仰。这种信仰坚信作为认识的对象,只有“面向事情本身”,从原初的文本出发,对于伟大思想的理解、继承和发展才真实可靠。 此外,“回到马克思”还基于对以往误读了马克思的认知前提。具体到我国学术界,还有着特殊的背景,反映着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具体进展。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很长一段时期,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牢牢统治着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1) “回到马克思”的语境源起 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客观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存在的基本状况,对于促进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暴露出这种教科书体系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相适应。 由此,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以我国已故著名哲学家高清海为代表,学术界就开始从不同方面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随着这一批判过程的不断展开,人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解,也出现了诸多分歧和论争。如围绕辩证法的问题,出现了“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以及“主体辩证法”等分歧;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出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及“历史的唯物主义”等争论。 在这种分歧和争论中,为了实现对旧有教科书体系和其他不同观点的批判,为自己的立论找到理论原点,学者们把目光投向马克思思想本身,聚焦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对其进行“版本考订”“文献学研究”和“文本研究”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