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3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与工作计划 XX 年,我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一主三化”发展方针和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及现场会精神,落实实施“两个率先”、建立“两型社会”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了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13.6 亿元(XX 年可比价),同比增长 15.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176.0 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 23.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422.2 亿元、同比增长 17.7%,实现利税总额25.30 亿元、同比增长 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20.00亿元,同比增长 46.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6.0 亿元,同比增长 20.1%;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3.0 亿元,同比增长 21.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3406 元,同比增长 9.5%;农民人均收入 5622 元,同比增长 10.3%。 一、XX 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保增长初见成效,全年经济稳步回升。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市县域经济探底低开,当季生产总值增长 14.1%;二季度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初现,当— 2 —季回升增长 14.5%;三、四季度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回升步伐加快,三季度当季增长 15.0%、四季度当季预计增长 15.6%。初步预测,XX 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13.6 亿元(XX 年可比价),同比增长 15.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43.5 亿元、增长 5.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79.6 亿元、增长 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90.50 亿元、增长 10.2%。 (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有新发展。今年以来,国家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稻谷、水产品等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我市农业生产活力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到 33.5 万吨,同比增长 3.72%;水产品产量达到 29.3 万吨,同比增长 7.33%。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比去年增加 14 个,达到 592 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 39 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7 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有33 家,过亿元的有 6 家。今年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人均增收68.8 元,占农民现金收入增量的 11.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 (三)工业生产逐步回暖、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工业经济运行工作,认真把握政策效应,充分挖掘市场机遇,实行“一厂一策”保增长,规模工业经济保持了— 3 —较好的回升势头。1-11 月完成工业增加值 135.76 亿元,增长22.72%,其中 25 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 67.44亿元,增长 22.37%,较上半年累计增幅加快 11.23 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稳定增长,粗钢同比增长 9.97%,生铁增长11.2%,水泥增长 10.01%,铸钢件增长 278.78%,民用钢质船舶增长 92.93%,服装增长 23.86%。1-10 月,鄂州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共计 335.9 亿元,同比增长 9.9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78 亿元,同比增长 74.4%,增幅比 1-9 月提高了 74.95 个百分点,回升势头明显。(四)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增长方式逐步优化。今年以来,我市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统筹兼顾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大产业结构与工业内部结构均有所优化。第三产业比重增加。1-11 月,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80.94 亿元,同比增长 10.2%,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 11.74:58.16:30.1,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了 1.7 个百分点。结合国家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实施,优势产业格局发生新变化。1-11 月,全市机械装备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66 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达到 23.3%,医药化工行业完成 17.9 亿元,占比 13.2%,同比分别上升了 3.7、2.8 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中,建材、电力行业能耗呈下降趋— 4 —势,综合能源消费量分别为 29.8、38.8 万吨标准煤,同比分别下降 9.8%和 23.1%。高技术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 25.9%,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达 22.7%,同比提高 1.8 个百分点。 (五)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