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谋融践”三字经走出 XX 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路”尊敬的 XX 常委、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阵地建起来、活动搞起来、品牌树起来”的工作思路,狠抓三字融合,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在“谋”上下功夫,高位推动强引领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着力抓早抓实、建章立制、压实责任。一是谋“早”开先局。在 2019 年全国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后,我县主动作为,赓即专题研究,印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2022 年底,在全市率先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落实人员编制,配强工作力量。二是谋“全”建机制。建立县级领导联系督导、重点部门联席会商、县级部门联建支持、县乡村联动贯通、城乡干群联合参与的“五联”工作机制,县级领导现场调研指导 8 次,解决具体问题。三是谋“细”重落实。制定评估标准、工作任务“两张清单”,每月对运行情况进行督查,确保中心、所(站)建设扎实有序推进。二、在“融”上下功夫,凝心聚力强赋能我们积极探索“激活、整合、下沉、共享”资源的工作机制,让资源活起来、设施用起来、人气聚起来。一是整合资源。整合阵地资源,激活闲置资源,构建“中心+基地+所+站+点”五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362 个。XX 镇、XX 镇 XX 村等整合闲置学校,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XX 利用小区公共用房资源,打造“左邻右舍”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二是联创共建。县委宣传部会同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旅局定期会商,共同打造实践阵地。与党建联创,在 XX 村、XX 村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效解决区域范围内两中心功能设施同质化问题;与文化相融,在劳动镇旧居村融合红色文化、东山镇方广村融合蚕桑文化等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5 个。三是建强队伍。围绕群众需求,拓展以党员干部为核心、基层群众为主体的“1+10+N”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小红帽”等志愿服务队伍368 支,注册志愿者 7.7 万余名,占常住人口的 15.58%。深化志愿服务褒奖激励机制,30 余家企事业单位与“爱心银行”开展结对共建,建设“幸福超市”“爱心银行”100 余个,开展兑换 10 万余人次。健全“一主多元”的志愿服务孵化培育机制,联合相关单位、企业开展志愿服务培训 12 场次,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三、在“践”上下功夫,贴近群众强服务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成响应群众需求的为民服务平台,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有热度更有厚度。一是增强“穿透力”,实践活动凝聚人心。围绕七大工作任务,每月制定活动计划,线上线下发布活动清单。创新打造“四堂一阵”(“理论课堂”“文明讲堂”“文化礼堂”“雏鹰学堂”“百姓龙门阵”)。打造“理论课堂”,开展宣讲 2000 余场次,传播新的思想、传递党的声音;打造“文明讲堂”,开展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等选树活动300 余场次,累计推荐评选出各级各类先进典型 3000 余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打造“文化礼堂”,开展“我们的节日”“川剧进乡村”系列活动,惠及群众 20 余万人次;打造“雏鹰学堂”,为 3000 余名留守儿童提供助学支教等各类服务;打造“百姓龙门阵”,通过“唠唠嗑”“拉家常”的方式广泛收集群众问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60 余件。二是释放“靶向力”,志愿服务温暖人心。我们公布“志愿服务 110”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及时服务;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百姓评单”“四单”服务机制,为群众提供“订单式”服务;聚焦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免费理发、义诊等,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惠及群众 30 余万人次,实现志愿力量齐“发力”、服务群众无“死角”。三是提升“影响力”,做强品牌深入人心。将每月最后一周星期五确定为文明实践日,围绕“X 善 X 美”品牌建设,集中策划开展“X 善 X 美美在文明”等实践活动 3000 余场次,自身品牌机制、品牌价值不断形成。结合行业特色,挖掘“乐融融·金融惠万家”等文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