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一、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紧扣全市“一都四区” 战略目标,以打造“秦岭最佳康养会客厅和高质量发展转型先行地、生态文明示范先行地、最优营商环境先行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先行地”为发展定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生态康养”为首位产业,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稳增长、防风险、保稳定、惠民生,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增、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发展基础日趋向好。2022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108.32 亿元(其中一产 17.42 亿元,二产41.60 亿元,三产 49.29 亿元),增长 4.7%,增速全市第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16.1:38.4:45.5。生态康养首位产业实现总产值 33.2 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 31%。地方财政收入2.7 亿元、同口径增长 8.5%,财政自给率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20.34 亿元、增长 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3001 元、12898 元,增长 4.7%、7%;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日趋向好。 (二)项目建设质效提升,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聚焦“五个十”项目,抓投资、抓进度、抓投产,2022 年实施的 176 个项目完成投资 148.3 亿元,增长 1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7.6 亿元,增长 22.3%。中国·*兰花产业园、钨新材料产业园一期、云镇水库等 58 个项目建成运营,月河抽水蓄能电站下库蓄水完成,米粮抽水蓄能电站厂房地勘建站顺利,拟于明年年初开工;尧柏集团水泥智能化生产线项目进展迅速;西康高铁、G345 庙坡岭隧道等项目快速推进,丹宁高速、西康高速*北立交、金台谷民宿康养等重大前期项目即将落地。坚持“筑巢引凤”,“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发力,建成标准化厂房 5.6 万平方米,全年招商签约项目 144 个、到位资金 179.7 亿元、增长 40.6%。争取资金 24.8 亿元,增长14%。 (三)资源优势逐步显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依托自然资 源优势,突出发展清洁能源、汉白玉新材料、石灰石新材料、钨 新材料、铅锌新材料“五大支柱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四大产业集群”,提升园区招 商引资、创新创造、引领孵化“三大承载能力”,工业总量快速扩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企业不断增加,2022 年规上工业达到 49 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 156 亿元、增长 11.6%;增加值 37.5 亿元,增长 7.3%;工业投资增速达到 14.6%。陕西均健佳实业、华兴特色农产品2 家企业纳入省、市后备企业库。 (四)科创投入持续加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主推,秦创原*科创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全县科技研发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 0.52%,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比 2.8%以上,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 99.3%。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41 家、高新技术企业 10 家,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2 家、“双创”基地 2 家、企业技术中心 2 家。积极扩大开放合作,全年外贸进出口实现 4594 万元,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 4.2 亿元,同比增长 10.5%。 (五)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制定《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先行地三十条措施》等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措施,全面落实惠企政策,近三年累计兑付民营企业扶持资金 4.3 亿元,帮企纾困新增“退减缓免”税费 1.26 亿元。建立企业“早餐会”“晚茶会”制度,累计协调解决问题135 个。建立民营经济主管部门与公检法司沟通联系机制,依法打击破坏营商环境治理活动,法治环境不断优化。大力推进“一网通办”,579 项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网办率达 96%。2022 年新增民营企业 325 户、增长 8.8%(累计3147 家),新增个体工商户 2433 户、增长 6.97% (累计 1557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1972 户,全县市场主体总量达到 20691户,增长 6.57%,从业人数突破 10 万人。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 61.14 亿元,同比增长 8.15%,非公占比达 56.44%。现有民营“五上”企业 159 家,占所有五上企业的 95%。年产值 1亿元上的企业 49 家。实现税金 4.3 亿元,同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