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道兼行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变革勇进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硬实力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同志 8 月 15 日在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上的讲话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加快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进行动员部署,为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注入强劲动能、提供强力支撑。一个新篇章的开启,往往需要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热情和更扎实、更坚韧的接续努力。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按照“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总体布局,突破常规思维,拿出超常举措,加快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崇尚创新、主体活跃、投入多元、链条畅通、机制高效、氛围浓郁、成果丰硕为特征的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推动 R&D 投入强度大幅提升,— 1 —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方阵,让创新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宁波发展的最强音。聚焦平台“领航”——加快提升创新策源力坚持建强龙头与多点支撑相统一,打造多层次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集聚更多优质创新主体,放大创新策源的链式效应。一是主引擎要瞄准世界一流。高水平建设甬江科创区,围绕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企业总部汇聚、研究院集聚、实验室提升三大行动,推进创新治理、人文治理、城市治理融合互促,科学港、数创港、青创港、总部港协同互动,打造动力澎湃的科创大平台、引力强劲的人才大磁场、活力迸发的变革大引擎、魅力无限的品质大花园。二是硬支撑要着眼长远需要。高水平建设以甬江实验室为引领的新型实验室体系,支持大院大所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二期等建设,完善全生命周期— 2 —管理,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要大力建设高能级科研机构,加快培育标杆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做强石墨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智能工厂操作系统、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绿色石化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提能升级。三是大创新要强化全域联动。秉持“城市即平台”的理念,全域推进创新资源统筹、创新生态营造、创新能力提升,着力把宁波高新区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支持各地探索一体化、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分类打造创新街区、创新走廊、创新带等区域创新高地。要强化都市圈创新合作,围绕唱好杭甬“双城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全力争创杭州—宁波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聚焦需求“导航”——加快提升科技支撑力深入实施“科创甬江 2035”计划,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围绕产业转、紧盯需求干,打造一批标志性“硬科技”成果。一要着力破解“沙上筑塔”受制于人的问题。出现“卡脖子”问题,归根到底是缺乏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要聚焦— 3 —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体系化推进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在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数字孪生、海洋科技、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靶向攻关,打造一批“从 0 到 1”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支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二要着力破解“体系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狠抓创新体系建设,高质量完成科技领域机构改革任务,加强产业技术研究院分类绩效管理,推动强强联合、协同创新,打造科研攻关的“突击队”“特种兵”。要重塑攻关机制,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重大任务,强化“大兵团作战”,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定向委托”等战术战法,切实增强高水平科技供给能力。三要着力破解“死亡之谷”难以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