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运用“对比法”写作,是突破思维禁锢的核心技巧“对比法”在公文写作中应用非常广泛。它能帮助我们准确定位问题,认清差距,找准短板,快速提高写作水平。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比法”运用得当,之于写作形同神助;认知偏颇,则如同自掘坟墓。NO.1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比法”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们往往害怕对比,害怕与强者对比遭受打击、消磨自信,害怕颜面扫地、声誉归零,害怕失去地位、影响利益。所以,闭门造车的多,自我满足的多,敝帚自珍的多!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一书中写道:“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对比,只是一种纯粹的工作方法,不是搞结论否定,更不是搞权益分配。所以,我们不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声誉、颜面、利益等虚无的事物上,而应端正心态,放开胸怀,主动拥抱“伤害”。这种心态上的转变,之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斯宾塞认为,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 2 —“对比法”是一种科学的写作方法。我往往因为放不下鸿毛一样的“虚荣”,才关上了写作的大门。掌握“对比法”,根本在于学会放弃,做到虚心。NO.2方向决定结果对比,或许更像电脑的“自检”程序,通过与原代码的逐行“比对”,定位自身漏洞,自主修复漏洞,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自检”程序之所以强大,关键在于科学的“参照系”,模块化的比对“模式”,高效的比对“语句”。程序员的设计理念实现了系统的永久稳定,究其本质,就是方向决定了结果。将“对比法”贯穿于公文写作,就是将电脑的“自检”程序嫁接到写作方法中,通过与“参照系”的对比,确定修改方向。运用“对比法”提升材料质量,核心在于搞清楚“与谁比”“怎么比”“比什么”的问题。“笔杆子”们常讲:写作,有时候需要的不是指导,而是方向。“与谁比”“怎么比”“比什么”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方向问题。这就好比在玉器店辨别玉石品质,行家不仅要从外在比玉— 3 —石的质地、颜色、光泽,还要从内在比玉石的密度、硬度、透明度。公文写作中的“对比法”也是如此,既要对比外在的“形美”,还要对比内在的“意美”。NO.3对比法的运用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认为语言文字应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对比法的运用,就是要从材料的“思想、语言、形体”三个层面进行比较,从而获得“三美”。1、与同类型材料比——比形体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同一项工作因单位不同,工作思路不同,抓建手段不同,执笔人不同,入题角度不同,写作思路不同,写作手法不同,即便是同一主题的材料,往往也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每篇材料中蕴含的新思想、新经验、新做法更是值得学习借鉴。撰写类似材料,关键在于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具体做法就是,将所有材料都汇集在一个文件夹内,挑选一些写作手法卓越的、逻辑构思清奇的、抓建工作创新的高质量材料,逐一认真学习、搞好对比,重点与它们对比“看待问题的角度”“抓建工作的思路”“落实工作的措施”“推进工— 4 —作的手段”“解决问题的招法”,以及写作构思和文笔手法的特色亮点,等等。对比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好两个环节,一个是做好笔记环节,把一些重要的、有启发性的内容记录下来,甚至可以注记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启示,方便以后继续学习;另一个是换位思考环节,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别人会这样想?我为什么做不到?我的短板在哪里?自己如何解决?经常保持这样的思考状态,对写作水平提升效果很好。坚持大于半年的对比训练,我们往往就能收获更广的视野更新的思路、更高明的谋略、更实用的技巧,这些思想结晶对于我们写作大有裨益!2、与领导意见比——比思想“什么都不会的人才当领导!”这是很多职场人对领导的定位。这样的评价是对还是错?我个人认为既对也不对。对,是因为如果在专业领域,领导也许真比不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线熟练工,否则“庖丁解牛”现象就难以解释得过去了。不对,是因为如果在对比领导力、统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