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73-1974 年:石油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1965 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首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高度依赖中东石油。1973 年 10 月 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宣布提高石油价格,次日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部分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经济出现混乱,叠加战后西方经济再次衰退,最终引发了战后西方国家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一)1944 年 4 月 11 日,美国国务院正式通过了《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之后的几十年美国石油霸权日益稳固,西方国家通过跨国石油公司以极低的价格控制了中东石油市场。1960 年 9 月,为反击跨国石油公司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控制,由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伊朗和科威特五个国家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联合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随着 OPEC 进一步壮大,在 1967年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OPEC 成员国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科威特、沙特首次拿起石油“武器”,动用了集体石油禁运手段。1971 年 2 月 14 日,面临石油禁运威胁的跨国石油公司与海湾产油国达成《德黑兰协定》,该协定使得海湾产油国阿拉伯轻质原油每桶收入增加超过 35 美分。1971 年 4 月 2 日,在地中海产油国的强大压力下,跨国石油公司被迫与其签订《的黎波里协定》。《德黑兰协定》与《的黎波里协定》两大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一个世纪以来国际石油领域力量结构发生改变,世界石油市场控制权开始从跨国石油公司及西方石油消费国向产油国转移。经历了上世纪 70 年代初收回石油权益的斗争,中东产油国对本国石油工业的控制得到加强,1973 年 OPEC 出产的石油已占世界石油总量的 55%。1973 年 10 月 6 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同年 10 月 16 日,六个海湾国家决定单方面把石油价格提高 70%,从 3.01 美元增加到 5.12 美元,次日 OPEC 在科威特城召开会议,决定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立即逐月削减石油产量,削减率不得少于月产量的 5%;到 10 月 22 日,所有阿拉伯产油国至少减少了 10%的产量并对美国实行了石油禁运。1973 年 11 月 4 日至 5 日,OPEC 进一步施行减产和石油禁运,11 月减产数量为 9 月产量的25%,12 月在此基础上再减产 5%。随着一系列限制措施出台,石油价格一路高歌猛进,石油危机全面爆发。1974 年 3 月 13 日,阿拉伯产油国在的黎波里举行会议,就取消石油禁运展开讨论,沙特以退出 OPEC 相威胁,坚持取消对美国石油禁运。1974 年 3 月 18 日,沙特、阿尔及利亚、埃及、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联酋七个阿拉伯国家宣布取消对美石油禁— 3 —运,利比亚和叙利亚拒绝,自此对美石油禁运正式取消,第一次石油危机结束。(二)1973 年到 1974 年国际石油价格从每桶 3.01 美元上涨到每桶11.65 美元,对西方国家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滞胀持续加剧,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问题逐步显露,尽管出台了一系列调控物价水平的政策,但却收效甚微。1974 年美国物价上涨达到 12%,全球通胀率创下 16.4%的历史最高记录。从 1972 年到 1982 年的 10 年时间内,美国 CPI 年均涨幅达到 8.7%,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家 CPI年均增长超过 10%,西方国家持续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困扰。同时,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从 1972 年末的 118.05 点跌至 1974 年末的68.56 点,跌幅超过 41%;日经 225 指数从 1972 年末的 5207.94 点下跌到 1974 年末的 3836.93 点,跌幅超过 26%。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 DP 增长率从 1973 年的 5.6%持续下跌,随后连续两年负增长。世界 DP 增长率从 1973 年的 6.4%持续下跌,到 1975 年,整个西方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8.1%,世界 DP 增长率仅为0.6%,经济滞胀进一步加剧。石油危机后“并发症”频出,消费萎缩、投资下降、失业等问题接踵而至。1973 年到 1974 年,面对居高不下的物价水平,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不变价增速由 4.95%降低到-0.84%,固定资产投资由 13.39%降低到 6.38%,经济面临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