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经验做法:全面落实“三长制”工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近年来,区坚持以争当基层治理先行区为目标,全面落实“三长制”,做实做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突出统筹谋划,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政治站位,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形成一贯到底、规范有序、示范引领的工作格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区级相关职能部门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实行一周一碰头、一月一暗访、一季一讲评,推动工作落实落地。同时明确镇(街道)由党(工)委书记牵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抓,绘制工作流程图,分片召开培训会,进一步规范工作开展。强化支部作用。落实“一小区一支部”工作要求,建立小区党支部 259 个,推动支部委员、村民党小组长与组长、邻长交叉任职,并在党群服务中心(站)、屋场设置邻长工作室,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员示范。机关单位将在职党员进村(社区)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和党员民主评议内容,全区 1.2 万余名在职党员到村(社区)“报到”,利用“幸福株洲群”“党群服务码”亮身份、听诉求,积极参与到邻长推选中来,全区共有 2465 名在职党员被推选为邻长。二、突出体系建设,发挥“三长”作用。在村(社区)以下设片长、组长、邻长,建立“片-组-邻”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片长“带好头”。以党建网格为单位,根据区域大小、人员分布等情况,将全区划分为381 个片区,由村(社区)“两委”成员任片长,分片联系 3-4个组。同时,根据社区分类,增加社区专职工作者员额 51 个,充实片长队伍力量。组长“串好线”。运用“楼栋长来当家”实践成果,通过居民自荐、党支部推荐、群互荐等方式,从优秀楼栋长和村(居)民代表中推选出组长 1309 名。每名组长就近联系 6-8 名邻长,做好问题收集和信息上报。建立镇(街道)干部联系组长工作机制,确保每月至少与组长联系 1 次。邻长“联好户”。以邻近居住的 5-15 户为 1 邻,从村(居)民代表、党员、志愿者等群体中推选出邻长 7045 名,联系服务86908 户群众,并实行动态管理,“淘汰”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邻长 156 名,新补选邻长 267 名。召开见面会 135 场,统一发放“一证一卡”(工作证、联系卡),建立三类群,在楼栋、屋场显著位置张贴邻长公示牌,让群众知道“谁联我,我找谁”。三、突出靶向发力,精准赋能增效。在推行“三长制”过程中,注重掌握“三长”履职需求,实行精准施策。提升履职能力。围绕“五员”职责,制定“邻长十大家务”,细化工作任务。坚持“区级集中调训、街道兜底施训、社区小微实训”相结合,设计 28 个培训主题,开展业务实训 235 次、交流分享会 150 余场、技能培训 21 次。帮助处置问题。建立“发现-反— 3 —映-办理-反馈”民情问题处置闭环,坚持村(社区)议事会、镇(街道)交办会、区级统一“派单”制度,及时会商民情、解决民事。截至目前,共处置各类问题 4800 余件,办结率达95%以上。推动资源下沉。按照“一片区一工作队”的标准,从区直机关单位选派 746 名干部组建 381 支工作队,对邻长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督促指导、宣传发动、资源链接等工作。确定79 家区直机关、50 家企业为后援单位,推动执法力量进片区,策划 48 个民生“微项目”,加快共建共享。四、突出激励关怀,增强内生动力。在激励保障“三长”上下功夫,推进邻长联系服务群众持续长效。注重待遇保障。将作为片长的村干部和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标准分别上调31%和 8.8%,并依托“荷塘志愿”APP 平台增设板块,提供积分兑换礼品、就业创业扶持、金融支持等服务。建立“五优”制度。将优秀邻长优先纳入村(社区)“两委”后备力量、优先发展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优先提名推选为“两代表一委员”、优先享受医疗绿色通道、优待子女就学。截至目前,从邻长中纳入村(社区)“两委”后备力量 80 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 58名,纳入党员发展对象 28 名。选树先进典型。在区第五届群众大会暨基层治理工作推进大会上表彰“最美邻长”25 名,设置“优秀邻长榜”,评选“每周之星”,增强价值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