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经验做法: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近年来,区以理论学习为抓手,拓展宣讲路径,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明白、弄清楚、讲透彻,切实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狠抓理论学习,打造夯实思想的“加油站”。区把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作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部的有力载体,创新运用专题读书班、红色研学、一线调研、现场观摩等中心组集中学习形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坚持前移端口,推动学习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全区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按照“年度有计划,月度有方案”的要求,深研细读学习材料,打牢学习基础。坚持横向拓展,推动学习向全流程管理延伸。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通知》,完善个人自学、集体学习研讨、专题调研、学习考勤、档案管理、列席旁听、督导考核等环节,形成组长牵头抓总、各成员分工负责、中心组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纵向深化,推动学习向基层党支部延伸。充分发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体学习等平台的学习功能,推动理论学习扩展延伸到各党支部和党员干部“最末端”,相继创建“钉钉课堂”“一起学报告”等学习品牌,扎实推动学习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现场教学开阔学习“思路”,将“学习课堂”搬到基层一线,采取“现场学习+集中调研+工作落实”三位一体的方式,把课堂前移,搬到项目工地、生产车间,通过实地查看、深入调研实现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紧密结合。专家讲座拓展思想“维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举办“新*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报告。开展专题培训,并结合实际安排专题读书班,丰富载体、开拓视野。指尖“课堂”激发学习“热度”,统筹用好重点理论读物,打造线上“充电宝”,定期向中心组成员推荐理论学习篇目,实现理论学习常态化。常态化推进“一学一报”,各级党委(党组)每月向上级党委或主管部门报送中心组学习情况,每半年通报中心组学习情况,表扬先进单位,督促落后单位,推动中心组学习规范有序。全域化推进列席旁听,制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列席旁听办法,组建列席旁听工作组,采取“查阅资料+现场点评”的形式,分系统分领域开展列席旁听和工作督导,指出差距不足,提出改进意见。长效化推进考核评价,将各级中心组学习情况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全面从严治党考核、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考核,确保理论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3 —创新宣讲形式,构架理论传播的“高速路”。精心打造“薛思明理”理论宣讲品牌,建立“1+8+N”宣讲机制,通过宣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悟原理、懂道理、明事理。 2022 年 10月,“薛思明理”宣讲团被中宣部评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干部当主角,变“理论课”为“家常嗑”。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基层一线开展理论宣讲 60 余场次,带动各级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文艺骨干、模范典型为身边群众开展常态化宣讲 5000 余场次,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多样化的理论大宣讲格局,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门口摆阵地,变“定期讲”为“随时点”。坚持群众在哪里,基层宣讲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活教材”搭建“主阵地”,用好用活铁道游击队纪念馆、运河支队记忆馆等红色资源,广泛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2023 年以来累计承办各类教育培训 200 余班次,受众达 1万余人次。“小舞台”推动“心贴心”,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将宣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理论宣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新载体”提升“传播力”,推动“面对面”宣讲与“面对屏”宣讲融合,借助“两中心一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宣讲阵地。开展“薛思明理”线上宣讲直播 20 余场,受众达 300 余万人,真正打造随时可听、随地可学的移动讲堂,推动干部群众践行“指尖学习”新风尚。活动为载体,变“好声音”为“最强音”。秉承“群众需要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