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 年 1 月 13 日)同志们: 这次全委会和经济工作会议,回顾总结“十一五”的建设成就,谋篇布局“十二五”的发展规划,是一个全局性的、谋划长远、决定未来的极其重要的会议。刚才,立祥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几个问题。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是大同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依赖“多小散乱”粗放经营模式的煤炭经济走到了发展尽头,一个曾经演绎过无数辉煌的北魏之都迷失了文化方向,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在巨大历史欠账下颓然无力,失去了昔日的魅力。我们在艰难中抢抓机遇,在绝境中寻求生存,在危机中重塑形象,在重压中打造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金融危机和煤炭兼并重组的双重压力下,我们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据初步统计,地区生产总值由 376 亿元增长到 700 亿元,平均增长 10.51%;工业增加值由 154 亿元增长到 260 亿元,平均增长 10.96%;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由 61.99 亿元增长到 138.42 亿元,平均增长 17.43%;一般预算收入翻 1.5 番,由 20.42 亿元增长到 55.17 亿元,平均增长 21.99%;固定资产投资接近翻两番,由 145 亿元增长到 544 亿元,平均增长 30.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133 亿元增长到 314 亿元,平均增长 18.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8526 元增长到 16044 元,平均增长 13.4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64 元增长到 3948 元,平均增长 10%。 这是自己的坐标,自己与自己比的纵向坐标。纵向看历史,横向看水平。“十五”末,大同在全省经济总量排在第 5 位,“十一五”末,倒退了二位、三位,财政总收入排在第 7 位,一般预算收入排在第 8 位。“十一五”期间,我们在转型发展、招商引资、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没有重大突破,经济增长点不多,应当说,这是“十一五”一个很大的问题。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若干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这样的节点上,何去何从是事关其前途命运的大事。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没有一面鲜明的旗帜,没有一个良好的愿景,城市的发展就没有未来。这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定位问题,在沧海横流中抢占制高点的问题。战略就是纲举目张,就是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抓住最关键的因素。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方方面面,如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就会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十一五”期间,我们重整河山,站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核心优势与发展方向。 ——我们提出“一轴双城、古今兼顾”特色化城市发展战略,展开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21 条、桥梁 38 座、总长 300 公里,投资 123 亿元。古城保护、拆迁安置 60 亿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了大同的知名度,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和竞争力,成为大同未来发展的旗帜和招牌。任何区域、任何城市的发展都要讲大势,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时势造发展。城市的巨大变化造就了大同的时势。短短三年,被专家称为“大同模式”的“一轴双城”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香港《南华早报》、德国之声电台、英国 BBC、《了望东方周刊》、《环球时报》、《南方周末》、国内各大网站等数百家新闻媒体,对“大同模式”给予了大量报道,免费为大同作了形象宣传。众多央企、民企大集团、大公司看好大同的未来,凝聚造就了大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大势。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大同的新区建设和古城保护是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我们是吃饭甚至是讨饭财政,没有钱搞建设。我们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争取中央资金 138 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争取 5 条、总里程 395 公里高速公路的投资 200 多亿元;争取银行低息信贷支持近 100 亿元,白手起家,无中生有,靠胆略、才智开创了新天地,抢抓了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