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基层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1 年 6 月 28 日,根据录音整理)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也非常感动。你们践行宗旨、扎根基层、忘我工作、勇于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同志们立足本职岗位、带头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你们的发言很朴实、很具体,也很生动,讲得非常好。“十一五”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奋发有为、顽强拼搏、不甘落后、开拓创新,合肥经济社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全国 26 个省会城市中,合肥 GDP 总量由第 18 位升至第15 位,人均 GDP 由第 19 位升至第 9 位,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由第 18 位升至第 10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由第 17 位升至第 13 位。应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合肥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实实在在、有质量有效益发展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只所以这样说,还表现在这样几个指标上:一是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增长。2005—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684 元提高到 1905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3207 元提高到 7118 元,年均分别增长 14.5%、17.3%;尤为可喜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5 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8 元,到 2010 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199 元。二是全市存、贷款余额。一定意义上说,存款余额反映了老百姓的财富状况,贷款规模体现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这几年,我们的存、贷款规模都超过了几个省会城市。三是全市汽车保有量。2005 年,全市汽车保有量只有 20 多万辆,而到 2010 年,全市汽车保有量已达 56 万辆,翻一番还多。更甚者,今年 1-5 月份我市汽车月上牌量8000 以上。四是全市人口规模。去年全国“六普”数据显示,合肥常住人口已达 570 多万,人口总量由 2000 年的全省第六上升至全省第二。这些都说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有了很大提高,合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人民从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得到了更多更大的实惠。我常说,革命事业就是接力棒,应该是一茬接着一茬干,一茬干得更比一茬好。只要全市都有这样的氛围,合肥发展的大业才能够风风火火;只要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们大家继续努力,干事创业的劲头不减,敢负责的状态不变,不停步、不折腾,一心一意继续干,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完全能够进一步实现争先进位。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党的纲领、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我们要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键就在于建设一支深受人民群众拥护的高素质的党员队伍,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各级党委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好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近年来,在合肥“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火热实践中,从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城市到广阔农村、从项目建设工地到招商引资一线,处处都活跃着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身影。广大党员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了合肥的建设与发展、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尊严,紧张快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支讲政治、顾大局、有激情、敢负责干实事的党员干部队伍,才有了今天合肥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面向未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合肥实际,描绘了“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得到了全市上下的广泛拥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阔步前进。这些都预示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合肥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黄金机遇期,也是一个挑战期。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奋斗,也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在这里,我代表市委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