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以夯实基础、深化创新工作为着力点,积极构建区域统筹、多方协同、以人为本的网格化治理服务体系,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这种新型的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也更好地满足了居民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一、党建引领织密基层治理“精网细格”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切入点,打造“家门口”的党建服务品牌,推动工作下沉到网格、暖心服务送到“家门口”。(一)推进干部下沉新模式街道以推进干部下沉新模式为重点,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切入点,着力打造了“家门口”的党建服务品牌,让服务触手可及、温暖人心。街道常态化开展了“万名干部下基层”行动,积极推动 642 名在职党员干部到居住地小区报到,亲自投入到基层服务工作中。通过将干部下沉到网格,他们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居民的需求,也更及时地为居民提供了服务。这种“近距离”的服务模式,使得党的力量真正融入到了群众的生活中,彰显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二)构建网格管理新业态打造“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网格化服务模式,将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网格资源和治理职能整编入网,共形成 47 个网格体系,1277 名党员干部、志愿者组成网格服务队伍。在去年“海葵”台风期间,号召 15 个基层党组织共 300 多名党员主动投身到抢险救灾各项工作中,*辖区 28 处地下室空间无一进水,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三)打造区域协同新动能以 2023 年为节点,着力打造了金印村“金‘侨’印象”党建品牌,以党建带侨建,以侨建促党建,充分发挥了侨乡优势,不仅拓展了党建的广度和深度,也为侨乡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街道共创建党建品牌 5 个,培育五星级党组织 2 个,四星级党组织 7 个,福州市级五星级党校 1 个,各村(社区)党组织已与 28 家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联建汇聚发展合力。二、多方联合打造矛盾化解“一站平台”积极做好“民情前哨”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一)搭建矛调平台街道在派出所设立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这个中心不仅集合了多个部门的力量,还吸引了社会各界的人员积极参与,形成了以司法公证为引领的“1+5+N”调解团队。这个调解团队的成员涵盖了乡贤调解委员会、侨联等部门工作人员,以及老党员等社会力量,他们共同致力于解决各类纠纷。中心建成以来,已经成功调解了婚恋家庭、邻里、物业等各种纠纷 52 件,受理了大量的 12345 诉求件 3027 件,并且办结了信访案件 71 件,同时还全面化解了三批治重化积案件共 6 件。(二)确保“民呼我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物业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他们积极培育了“红色物业”和“红色业委会”,这些组织不仅提供专业的物业管理服务,还注重党建工作,将党的优良传统融入到小区管理中。除此之外,街道还搭建了小区事务听评会、楼栋议事会等议事平台,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渠道来解决问题和表达诉求。这种参与式的治理模式有效地破解了“条块分割”难题,让居民更加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这种“民呼我为”的工作理念,让社区管理更加民主、透明,为建设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强化源头治理针对村(社区)无法协调的矛盾纠纷与信访事件,街道采取了逐个进行研究的方式,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包案,明确时间、任务、责任三张清单。这种严密的工作机制有效地保证了问题的及时解决和责任的明确。尤其针对敏感复杂的矛盾纠纷信访件,街道实行了联动调节,确保了各方的利益得到妥善处理,遏制了矛盾纠纷的进一步扩大。通过源头治理,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街道治理的效率和水平,更重要的是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三、以人为本推动民生工程“服务到位”紧抓利民便民关键点,用心用情,让民生服务“升温”。(一)抓细便民服务街道致力于打造十五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让群众享受更便捷的服务。为此,街道制定了一张清单,“办到底”成为他们的工作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他们遵循着明确的目标定位,合理选址布局,并科学规范地设置了功能和办公事项,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