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的发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程,营造勇于试错的学习氛围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各位同仁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学校的信任给我这个平台和机会,让我能和各位优秀的同仁一起交流,共同进步。作为一名教龄尚短的青年教师,我对教育工作的感悟和认识远不如各位前辈、名师们深刻,在这里怀着真诚之心与大家交流,也希望大家能对不到之处多多包容指正。接下来我从两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工作以来的一点点心得体会。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站在听者的角度表达在教学时,我常常想,我曾经也是一名学生,就必须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学生对学习的疑惑在哪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出现理解困难的点在什么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进行考虑,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和解决。随着教龄的增长,我们难免会对学生在一些基础的问题上反复疑惑、需要重复解释的情况感到疲惫。每到此时,我就立刻警醒自己,学生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反复理解、遗忘又巩固的过程,自己必须沉下心来鼓励学生反复提问,耐心地听取学生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惑点。学习中的困难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升起来了。在课堂设计的时候,我特别注意给学生“搭梯子”。刚开— 2 —始设计教学中的互动讨论环节的时候,我经常会面对学生讨论不热烈、不主动的问题。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这往往源于我们设计的问题太笼统或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不知道如何着手。但是难度低、没有挑战性的问题又没有必要设计成课堂讨论,不值得花费大量课堂时间。为此,我一方面向有经验的老师们讨教解决方法,一方面又寻找相关书籍阅读,之后开始尝试以将一个复杂问题拆分成问题组的形式,给学生们“搭梯子”,让他们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向,逐步培养他们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各位前辈老师们来听课,并对我提出诚恳的建议的时候我时常提醒自己,我们的教学反思中要有“没有听到就是没有设计”这个理念。这个感悟其实源于自己学生时代打辩论赛的经历。赛场上双方争锋相对语速又快,比赛结束复盘的时候评委或者教练会点评,哪些论点没有讲到。刚开始自己总是习惯解释,说自己在立论的哪个地方讲了,或者自由辩论时谁讲过了,这时候教练就会强调:观众没听到就等于是没讲。工作以后,我也常常提醒自己这句话:学生没听到就等于是没讲。当听课老师建议增加某个设计的时候,如果我原本设计就有这个内容,我会反思:这里是什么地方设计存在不足,所以让听课的人没有印象,让他们没有接收到应该接收到的内容,还可以怎么改进?当班级学生反复对一个教学点出现问题— 3 —的时候,我也常常提醒自己,不把“上课已经讲过”挂嘴边,而是在教学反思:为什么我讲过,学生还会有困惑,哪里还应该做得更到位?并记录下该点,在下一轮教学时寻求设计上的优化。二、鼓励学生在试错中成长。虽然在民高任教时间还不长,但作为班主任,我在和学生们交流沟通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学生情况比较复杂:部分学生从县里面上来读书,处处和县中的同学比较;部分学生作为民族生,基础本身比较薄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有的孩子家里条件比较好,但父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和不太恰当的奖励方式……但是总体而言,我们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心理上压力过大,行动上又不够主动勤奋。我认为我们的学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和行动上的不够主动勤奋,都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不敢主动试错。现在的教育体系下,学生们面临着各种考试和评价,学业上的考试和行为习惯上的评价都有。这让他们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遭遇挫折乃至出错的时候有强烈的挫败感。这种包含挫败感的经历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们究竟是在挫折和错误里逐渐丧失信心、不敢尝试、羞于努力,还是在挫折和错误中汲取养分,快速成长,都取决于我们家长和老师— 4 —对学生遭遇挫折、出现错误时的态度和引导。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出现错误就对他们进行惩罚或者贬低,而是应该鼓励他们在错误中反思,形成经验,从而提升自我。青春本就是在尝试中摸索着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