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党建引领+联动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环翠区委组织部近年来,环翠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战略部署,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落脚点,通过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环翠区作为威海市的中心城区,2012 年以来,随着“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全区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 88.36%,超出全省平均水平 29 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社会转型也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1.人员的多元化、外来化、流动化导致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区内社会经济成分日益复杂多元。大量的“农村人”向“城市人”、“单位人”向“社会人”转换,居民身份、生活生产方式复杂多变,同时区内流动人口高达万,占全区总人口的 1/3,成为全区社会治理的难点。2.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但发展水平不均衡,参与社会治理作用发挥不明显。截止 20XX 年上半年,31 万人口的环翠区拥有社会组织 1249 个,群众自治组织 1032 个,社工和志愿服务— 2 —组织 600 余个,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公益等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这些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如何使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正向作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3.居民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传统行政命令式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区内居民履行社会公共责任的意识在觉醒,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能力也不断提升,部分区内居民开始主动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有意愿多渠道表达权益诉求,参与社会治理。在行为方式上,日益注重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而不再简单服从行政命令。这就导致传统“点对点、面对面、一对多、上对下”的社会管理模式面临很多问题,不仅行政成本大大增加,而且效率低下,“政府买单、群众不买账”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社会治理方式亟待改革创新。二、主要做法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一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基层党组织就如何因地制宜以改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课题和广阔的探索实践空间。面对新的经济社会形势,新时期社会治理的主体必须多元化,要充分发挥居民和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同时这种多元化必须以党的引领作为抓手和灵魂,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 3 —党员的先锋凝聚作用,使之引领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新境界。基于这种理念与共识,环翠区下大气力推进服务型党建,通过区域共驻共建和群众自治,建立了党建引领下的“平等、多元、互动”的社会治理新体系。(一)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夯实社会治理组织基础党的十九大对党章做出了许多顺应新时代的修改,其中第五章第三十三条这样表述:“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与修改之前多出了“基层社会治理”,对基层党组织功能进行了扩展和新定位,这也与环翠区的探索与实践不谋而合。1.建立“纵到底、横到边”的党组织架构。把党的组织建设到社会的最末端最基层,实现了党组织的全覆盖、无死角,让党建贯穿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全领域。纵向,改变原有“一社一支”的党组织设置形式,依托社区网格化,将所有居民社区党支部全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网格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建立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道党小组”的四级党组织架构,通过网格和楼道党组织及党员管理的全覆盖,真正将党组织的根须插到最基层。横向,针对商务楼宇、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实际,及时跟进党组织设置,成立商— 4 —圈、工业园区党委,并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形式,在党委下建立“两新”组织党支部,在有效填补空白的基础上,管理指导各类“两新”组织开展社会治理活动。2.建立“多元参与”的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