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党课:如何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 在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 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行政法规、监察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都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对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依法予以撤销、纠正或者处理。近年来,一些类似强制亲子鉴定、人身损害赔偿城乡“同命不同价”等侵犯公民权利的做法被纠正。 “《决定》首次提出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对增强全社会的宪法观念、保证宪法全面实施,将发挥积极的制度保障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提高依宪履职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xx 部主任、xx 副会长 xx 看来,这将推动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的法治氛围。 《决定》中,“法治”成为高频词。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成为《决定》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 法治增强改革的穿透力— 2 — “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从表面上看,改革意味着‘破’和‘变’,法治意味着‘立’和‘定’,二者似乎是有矛盾的,但从本质上讲,改革和法治是‘破’与‘立’、‘变’与‘定’的辩证统一。”全国人大常委会 xx 主任 xx7 月 19 日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他举例说,历史上的各种变法、新政,都是同立法、定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表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推动,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在总体目标上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xx 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政治与社会功能上,改革与法治互为支撑,没有健全的法治,改革就可能缺乏制度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也难以得到巩固和确认。 因此,2023 年修改后的立法法中规定:立法应当适应改革需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引导、推动、规范、保障相关改革,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xx 介绍,在我国现行有效的 303 件法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制定的法律有 78 件,包括民法典这样分量重、块头大的立法;对 303 件法律中的 147 部法律先后累计修改 334— 3 —件次,修法的力度非常大。 立法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为改革护航 “《决定》部署的重要举措和任务要求,许多涉及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编纂以及相关授权、批准等工作,对立法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xx 表示,《决定》提出了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法、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反跨境腐败法等重要立法修法任务。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决定》提出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体现了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民营经济促进法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法,是投资兴业的总章程,是民营企业家的定心丸。 xx 表示,对于深化改革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需要及时制定;对于实践经验尚不充分,需要先行先试、探索积累的事项,可以依法作出授权决定;对于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现行法律规定,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或者依法予以废止;对于相关改革决策已经明确、需要多部法律作出相应修改的事项,可以采取“打包”修法方式一并处理;对于需要分步推进的制度创新举措,可以采取“决定+立法”“决定+修法”等方式,先依法作出有关决定,再及时部署和推进相关立法修法工作。 今年 6 月 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 4 —院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暂时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的决定,允许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内指定的医疗机构,对相关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经海南省人民政府审批,可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