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调研报告:关于 X 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调查与思考X 镇 X 村位于城区西部,镇区东南部,X 渠与 X 夹村而过。全村 X 户,X 口人,党员 X 名,“两委”干部 X 名,耕地面积X 余亩。过去由于村级党组织不健全,干群关系紧张,致使村内矛盾重重,信访不断,是全市有名的落后村。2006 年底,以X 为党支部书记的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后,坚持党建引领,经过 10 多年的努力与奋斗,把村庄建设成为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X 省民主法治示范村”“X 省一村一品示范村”。连续两年荣获省“五星”党支部称号,实现了由乱到治、由稳定到高质量发展的华丽嬗变。一、前后变化一是基层组织,从“一盘散沙”到坚强堡垒。X 村曾经为“六无”村,即无头雁、无阵地、无管理、无秩序、无产业、无家底。党组织没人主事,村干部无心干事,家族势力随心处事,群众解决矛盾靠闹事。2006 年,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从群众最关注的“宅基地规划、村道路打通、老耕地调整”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以“一铲子到底”的勇气和“一碗水端平”的正气治村,让群众看到了希望,树起了党支部威信,实现了“红旗指向哪里,群众跟进到哪里”的良好局面。二是村容村貌,从“一路难求”到街畅户通。原来的 X 村乱占土地、乱建房屋,就连出村主路也存在着坑洼相连、过堤— 2 —爬坡、房挡断头现象严重,加之村内地势较低,雨水、污水排不出去,每当夏季来临,臭气熏天,蛙声一片,被群众戏称为“蛤蟆村”。选优配强村委班子后,硬起手腕拆除私搭乱建,打通出村大道,填坑平整土地,如今的 X 村,整齐明亮的党群服务中心与古色古香戏楼遥相呼应。十字大街四方通透,柏油路上的分道线分外亮眼,临街门户的停车位规范整洁,18 条街道全部达到了硬化、绿化、亮化、标识化“四化”标准。体育场、足球场成为青少年的喜爱之地,临河荒滩也变成了群众游园。2021 年,荣获“X 省卫生村”称号。三是民风民俗,从“一乱多年”到文明和谐。以前的 X 村,大家族靠“武力”说话,小门户靠“上访”息事,村集体 X 余亩承包地 X 年收不回承包费,群众手里却攥着“一大把”村委的欠条。新班子上任后,以“思想”开道,以“法纪”兜底,一周时间里外清欠完毕,村集体资产净增 X 余万元。推行“村干部和骨干党员分包片区”制度,明确“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矛盾,收集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困难”四项基本任务,成为 X 市首家初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实施者。如今的 X 村,不仅建起了新型农民职业素养大讲堂,定期举办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开展孝道文化讲座等,还创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连年举办“重阳饺子宴”。先后荣获“X 省民主法治示范村”“X省孝德示范村”称号。— 3 —四是产业基础,从“一无所有”到健全稳固。过去的 X 村,农业无基础、发展无产业、增收无来源。村里十多年没有调整过土地,“无地”和“少地”户占到全村人口 2/3 以上,群众怨声载道。通过因时因地合理调整土地资源,连续实施农田水利大会战,改造农电线路 2 万多米,打机井 70 眼,修水渠 3000余米,2000 余亩旱地全部变成了高标准水浇田,引来全省 30 多家涉农部门、团体观摩。党支部抢抓机遇,引导群众建蔬菜大棚 40 座,并在村北部建起了占地 20 余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和容量 2000 余立方米的冷库,蔬菜批发市场旺季日交易量达 500 万公斤以上。五是集体收入,从“一穷二白”到百万入账。2006 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 2000 元,通过理思路、夯基础、学经验、探路子,逐步走出了一条以绿色蔬菜种植与交易为主,围绕主业强服务,瞄准未来走文旅的综合性、梯次式增收新路径。以“党支部项目引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引擎,以“合作社+公司”双绑定为支撑,持续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流转本村及邻村土地 8000 余亩,种植大田蔬菜 7000 余亩,新建大棚 50 余座,规划养殖小区 120 余亩,生猪、肉牛存栏 1000 多头,水产养殖面积近 100 亩。2023 年,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 万元,蔬菜种植户人均收入 8 万余元。二、主要做法—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