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自××区总结提出“三事合办”工作机制以来,逐步构建起“多方参与、协同共治、责任共担”的综合治理格局,但随着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多方主体参与共建难、精细化管理提升难等问题逐渐凸显。鉴于此,××区紧盯基层治理新形势、新挑战,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上持续发力,创新打造了“三事合办”升级版。现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坚持党建统领,聚焦民生关切。××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基层党建延伸至居民小区、院落等微观单元,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组织架构,畅通群众诉求收集渠道。将出行环境、教育资源等民生“大事”列入全区重点工作,通过网格化管理、移动警务室、口袋公园等项目,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数据显示,全年新增 30 个口袋公园,覆盖率提升至80%,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均等化目标。同时,实施“红色细胞工程”,发动党员、干部下沉基层参与治理、服务群众,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建立 50 支民情联络队、60支治安巡逻队、45 支文明劝导队、70 支纠纷调解队等党员志愿服务队,亮明党员身份,开展承诺践诺活动,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区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街道、社区的联建共建。组建了 180 个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组,新增覆盖 300 个小区,运用“掌上 APP”等智慧党建平台,精准掌握居民需求和期盼,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智慧社区”模式,推动社区管理全面升级。数据显示,通过智慧平台,居民问题处理时效缩短至 2 小时,问题解决率提升至 95%。坚持社会协同,健全平台体系。区紧扣新时代发展脉搏,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镇(街)、行业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推动社会协同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20 个镇(街)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与 18 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无缝对接,大量矛盾纠纷得以在前端化解。××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方面,区已建成包括 1 个区级法律服务中心、17 个镇(街)公共法律服务站,以及 160个公共法律服务室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各镇(街)明确了协商重点,探索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的议事协商制度。通过开展“有事好商量”活动,利用民情恳谈日、社区警务室开放日等为载体,在小区院坝、文化广场等场地设立相对固定的议事场所,定期就居民反映集中的环境卫生、周边交通、小区治安等事务进行民主协商。××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区建成了“15000”社会心理综合服务平台,包括 1 个区级中心和 300 余个服务网点,为学生、患者和重点人群提供精准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区级中心利用大数据线上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实现对全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成立了跨部门专家组,组建专家库,开通“全天候”心理援助热线,提供即时心理支持。强化组织力量,推动全民参与。坚持党建带群建,统筹整合群团组织资源配置,全面支持群团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民主党派同心实践基地建设成果,依托“同心”实践基地广泛组织开展活动。进一步创建和发展群团之家、妇女之家、儿童之家,以及“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积极开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活动,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在社会组织培育方面,区落实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和支持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成立区社区治理创新中心,成功引进培育了 35 家社会组织,承接了市、区两级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成功争取了近 300 万元的资金支持。率先建立了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实现了镇(街)社工站与社区(村)社工室的全面覆盖,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平台。通过项目扶持,培育了“微益坊”“社工站”等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公益创投等活动,为居民群众提供社会救助、矛盾调解、司法援助等个性化专业服务,有效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在志愿服务方面,区大力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和互动交流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持续完善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