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提质增效行动报告面对人口老龄化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对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高度重视。近年来,xx 县紧盯城乡养老机构“老旧破小、功能单一、运营困难”问题,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变“边小弱”为“集优强”,让城乡老人老有所养愿景变实景。一、问题概述xx 县现有常住 xx 万人,其中 60 岁及以上老人 xx 万余人,占 17.21%,同比 2022 年增长 xx%,80 周岁以上经济困难高龄老人 xx 名,同比 2022 年增长 xx%,对养老服务供给日渐迫切。经调研发现,我县养老机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 xx 家公办敬老院年代久远,空调、床铺、桌椅设备老化,床位不足,且一些偏远乡镇老人就医出行不便;二是传统型养老服务功能分区单一,“病房式”养老机制让老人对养老院存在偏见,对居住养老中心意愿不高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每年公办养老经费 xx 万元,养老机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人员配备不足,且因为编制原因院长无法担任法人,工作积极性不高。二、做法成效一是区域性整合,解决城乡养老机构“老旧破小”问题坚持区域性整合原则,通过硬件整合、软件更新,打造环境优雅、设施齐全完备的养老服务中心。出台《xx 县区域性养老服务管理实施办法》,对当前规模小、硬件设施差、入住不足 xx 人的乡镇敬老院进行撤并,选取了 xx 个位于区域中心、设施条件好、交通便利的乡镇新建区域性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投入 xx 亿元用于养老中心新、改(扩)建、改造提升、消防改造工程。实施医养融合发展,将养老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融合建设,把 xx 个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两院融合率达 71%。按照“四个统一”要求设置机构名称、服装、房间和管理制度,打造集居住、食堂、医疗、娱乐、休闲多功能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适老化改造率达 90%,辐射覆盖全县 xx 个乡镇。通过区域性整合,全县一级养老机构达标率同比增长 100%,有效床位增加 xx 张,养老机构日常管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就医等监管效率提高 50%。二是需求侧管理,解决城乡养老机构“功能单一”问题坚持需求导向,从照护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多管齐下,打造新型养老模式,切实扭转“病房式”养老观念。实行三级分类管理,对 492 名老人进行自主能力评估,对自理、半失能、全失能老人科学制定照护计划,从个人卫生、户外活动病情观察等多方面,分级制定 7-17 条服务项目,让老人住得安心。进一步满足老人精神文化需求,设立观影院、幸福书屋、棋牌室、乒乓球桌、篮球场、小菜园等文娱活动场所邀请民俗文化挖掘协会、心理疏导协会、蓝天救援队到养老院开展运动会、文化节、心理咨询、应急教学等活动 xx 余次,丰富老人文娱生活,让老人住得舒心。鼓励老人参与自治管理,建立积分管理制度,通过好人好事、内务整理、劳动参与获得积分,对先进个人颁发流动红旗及物质奖励,成立膳食委员会,每周根据投票确定下周菜单,让老人住得开心。目前,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入住率达 74.03%,同比上涨30.5%。三是垂直型保障,解决城乡养老机构“运营困难”问题坚持县级统筹,强化工作保障,从资金和队伍两方面入手,形成规模化运营模式。提升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精准度,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县级直管,开设全县养老服务中心基本账户,人财物由县民政局统筹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公办养老机构工作经费从 xx 万/年提标到 xx 万/年。延伸机构服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向周边村社区老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家庭养老床位及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养老延伸服务,全县开展延伸服务公办养老机构达 71.4%。稳定养老管理服务人员队伍,进行薪酬制度改革,为原定编定岗不定人的管理人员落实社保、公积金和享受工会、健康体检等福利待遇;定岗定编到人,全县公办养老机构核定编制26 名,县养老服务中心核定编制 xx 个;与市外院校签订合作协议,进行定向生委托培,服务中心人员由 xx 人增长至xx 人,对服务中心人员进行职业能力等级认定,持证率达79.3%。三、经验启示一是坚持需求导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