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残疾人群众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解决好他们的急难愁盼。近年来,**县将深化助残服务改革作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重要抓手,深入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针对残疾人群体出行不便、就业难等实际,探索推行残疾人业务“不出门办”改革、三维模式促就业、辅具精准上门适配等“关键小事”改革创新,让残疾群众不出户、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服务,形成残疾人服务“**模式”。推行“不出门办”,让残疾人不出户就能办理业务。出行不便,是残疾人最大难题。**县以数字化作为改革突破口,制发《残疾人业务网上(掌上)办理办法》,在镇村全面推广使用“阳光助残一件事”APP,残疾人证办理、儿童康复等业务实现“手机通办”“在村就能办”。具体实施中,推动“三个下沉”:一是服务下沉。县乡村三级联动,全面推广“阳光助残一件事”APP 村级应用,将办理二维码和流程由镇大厅延伸到村,由村残协干事发放到户,由村残协干事教办、帮办,对重度残疾人上门代办,每月组织医生到村上门评残,实现助残服务“不出门就能办”。二是培训下沉。为做好“不出门办”服务,对镇残联、村残协进行全覆盖培训,在 600 余个村居张贴“阳光残联 温暖同行”海报,帮助 658 名村残协委员掌握代办服务。三是督导下沉。为确保服务落实到位,县残联成立 4— 2 —个督查组,以“四不两直”方式,到各村居调查“助残一件事”使用情况,印发督查通报,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群众应办尽办、应享尽享。去年以来,通过“助残一件事”受理残疾人证 业 务 1676 件 , 受 理 残 疾 儿 童 康 复 245 件 , 线 上 申 办 率96.23%,实现 12 项业务线上全通办。深化就业服务,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针对残疾人就业岗位少、就近就业迫切需求,因地制宜搭建多层次创业、就业载体,力促残疾人“家门口”就业。一是创新打造残疾人文创基地。针对部分青年残疾人在文创领域的就业需求,与**特殊教育学院合作,在残疾人群较为集中的中心镇松柏镇建成**县残疾人文创基地,根据不同需求,建成书画、葫芦烙、木版画等 6 个文创工坊,由非遗传承人担任培训师,配套建设线上直播间,以“工坊+培训+电商”模式促进残疾人多层次就业。二是提升本土残疾人就业基地。结合各乡镇、村居实际,加强对本地残疾人基地提升和岗位挖掘,新增残疾人岗位 90 余个,辐射带动 130 余名残疾人实现固定收益。开展“企业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托养中心、就业基地配备取暖器等设施 60 余台,改善残疾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因近制宜建设“如康家园”。依村施策制定“如康家园”建设方案,强化资源统筹,全方位保障“如康家园”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坚持建设、运行“两手同抓、一体推进”,为残疾人开展日间照料、辅助性就— 3 —业、社区康复等服务,让附近社区、村居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全县新建 7 处“如康家园”全部完工,新拉动残疾人“家门口”就业 320 余人。探索“四步工作法”,让残疾人辅具实现“量身定做”。以残疾人实际需求为导向,创新“精准摸底、严把质量、规范流程、回访反馈”四步工作法,让残疾人用上量身定制的辅助器具,解决了长期以往辅具品种单一、资金浪费问题,先后为634 名残疾人发放轮椅等辅助器具。一是需求摸排“个性化”。在运用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大数据比对的基础上,组织残疾人专职干事开展入户调查,摸清残疾人群众的身高、体重、残疾程度等信息以及辅助器具需求种类,开展量体裁衣式的“精准适配”。二是器具选配“品质化”。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按照辅助器具需求清单,反复对比、择优选用第三方服务,严格把控各类辅助器具质量关,确保辅助器具质量过硬、售后服务完善,让残疾人群众既要“用得上”更要“用得好”。三是适配过程“精准化”。召开辅助器具适配项目业务培训专题会,理清发放标准,规范发放流程,明确领取记录、表格数据汇总、电话跟踪回访及满意率等具体要求,形成“申请-发放-反馈”工作闭环。同时开展警示教育工作,明确严禁虚报冒领、弄虚作假等纪律要求。四是回访反馈“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