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富民、兴农、强村”为目标,以“三个对接”持续深化“三带”模式为抓手,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探索发展强农兴农的红村模式,推动红色美丽村庄集体经济持续增长。一、向内对接红色背景,找准业态投向一是明确定位。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初期,由 x 社区党组织系统谋划,在充分征求社区居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明确“红色 x·抗战古桥”形象定位、“一桥·两区·多点”红色路线规划布局,依托现有资源同步打造“深河红村”区域“红色品牌”,有效提升红村产品销售量和影响力。二是植入业态。大力推进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等业态融合发展,推行“党组织+合作社+企业+群众”运行机制,引进 x 红达研学旅行有限公司发展红色研学旅行,充分利用“红资源”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引进 x 鸿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油桐产业,吸纳当地群众务工 600 余人次,帮助周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是开发资源。打造具有 x 特色的红色研学产品,研发深河桥抗战文化、农耕体验等精品研学路线 5 条,围绕红色路线发展农家乐,逐步探索出一条强村富民的“红色经济”路线。2024 年 3 月运营以来,接待游客达 48000 人次以上,带动周边32 户群众增收,2024 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 50 万元。— 2 —二、向外对接市场运营,找准产销流向一是产销链接。社区经济合作社职业经理人主动对接辖区内 x 秀岭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签订供销合同,引导农户种植精品蔬菜、中药材等,形成蔬菜、粮食、海花草等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目前已带动群众种植精品蔬菜 300 亩、中药材无患子 500 亩、特色油桐 300亩、佛手瓜 200 亩,年产值达 200 万元。二是拓宽渠道。主动与县联通公司沟通,依托红村项目建设的电商服务中心,推行县联通公司具体负责、社区协助参与的网络直播带货模式,明确利益分配机制,推动社区“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化身“带货主播”,为红村特色产品代言,逐步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社区发展经济。截至目前,开展网络直播带货 8 场,累计吸引 1900 人次观看,卖出了齐嬢牌的折耳根、兔子肉、“小红粽子”等特色产品,销售额达 1.2万余元。三是定向合作。以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为契机,主动对接县供销社、恒源集团等县级部门争取支持,陆续打通高速公路便利店、黔南师院食堂、县内学生营养餐等定向销售渠道,持续提升辖区内农产品的销量,进一步增加社区农户收入。三、纵深对接群众需求,找准共富方向一是搭建平台。打造农产品交易中心,通过组织召开群众— 3 —会、院坝会等方式,积极引导周边农户将蔬菜、水果、小红粽等特色农产品带到社区农产品交易中心进行交易,推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社区交易中心接待群众、农户达 1200 余人次,交易额达 3.5 万余元。二是用活庭院。推行“党员带头+庭院经济”模式,由党员致富带头人引导社区群众利用自有庭院,依托自身手艺走上致富路,大力发展了“小红粽”、腊肉香肠和手工扫帚等特色产品。截至目前,“小红粽”实现年产量 5 万余个,年产值 30 余万元;腊肉香肠加工长期吸纳就业 10 余人,年产值达 20 万元;扫帚产业辐射带动 10 余家手工作坊,每年制作扫帚 5 万余把,年产值达 30 万元。三是融合发展。在社区内招募合伙人,积极号召有致富能力的社区党员合伙开发农耕体验、农家乐、生态观光等农旅产业,依托区位优势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党员种植大户示范带头,种植精品水果 500 亩、大豆玉米 60 亩、瓜菱 40 亩,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 300 余人次,带动社区 30 余名劳动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