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中师大法学院 2024 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法学院 2014 届校友李梅(2024 年 6 月 17 日)尊敬的领导、老师以及可爱的学弟学妹们!晚上好!“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再回到母校,倍感亲切。感谢母校的厚爱,给我这个机会,在毕业十年后向母校汇报我的思想和工作!今天的场景让我回想起了在华师度过的美好时光。大学四年收获的同学之情、师生之谊让我无比珍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对我品格的涵养,“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华师校训对我工作作风的砥砺,博学广识、循循善诱的老师们为我打下的坚实的理论基础,都帮助我在步入工作岗位后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借此机会,感谢华师精神的滋养和母院恩师的托举,让我有幸拿到步入法律道路的入场券,且能够在这条路上继续跋山涉水地追寻。接到母院邀请时,内心激动而又忐忑。激动是为久别重逢,而忐忑是自知不足。法学院的优秀学子数不胜数,而我之所以能有这个荣幸,更多则是母院的偏爱。有幸站在这里,我还是想把我的感悟分享给大家。2014 年 7 月,从法学院本科毕业后,我进入家乡的基层检察院工作。从业务小白,逐步磨砺,到业务骨干、全州的业务标兵、全省的经济犯罪检察专家库成员,一路上,收货了很多关于法治与成长的感悟。一是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泥土。说起法律,我们惯性地想到条文、高知、精英。但我更多的感受是法律就是服务社会的工具。记得我办的第一个案子,是一起盗窃蜂桶案,其中一个被害人,七十多岁,居住的地方距县城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下车还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我第一次下乡就是给这个被害人发还 3000 元赃款。当时是十一月,天气很冷。他知道我们要去,提前就在路口站着等候,见到我们,他非常拘谨,不停地说着感谢。后来我让他在领条上签名捺印,他颤抖着手,在“领取人”后面复写了“领取人”三个字,我这才反应过来他不会写名字。我想,一个不会写名字的留守老人,在受到侵害时,是很难自主维权的。而此时法律人的作用和使命,就是用我们之所学,去服务民众之所需,并从中感受职业的获得感和价值感。二是既要追求专业,更要坚守本心。这几年流行一句话“我们办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职业生涯中,我们会面临罪与非罪、轻罪与重罪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我身边曾经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法律同仁,但后来却因“玩弄司法权”被调查。不是不够专业,而是太自信专业,而又失了本心。“不要让你的技巧超越你的美德。”这句话一直警醒着我今天,也把它分享给各位即将奔赴美好前程的学弟学妹们!三是既要脚踏实地,更要敢做敢为。工作以后,我一直在刑检部门工作,同事开玩笑说我是刑检“钉子户”,而我认为,刑检虽苦,确是锻炼自己更好的选择。刚入刑检部门,我主动承担了最辛苦的内勤工作,一边办案一边学习积累一些经验后,我又主动申请加入专案,凭着一股冲劲,我迅速成长并遴选入额。入额后,我在办案的同时,又开始关注上级的改革事项,2022 年,我主动办理恩施州第一例企业合规案件,该案的办案经验被王守安检察长签批肯定2023 年,省检察院意向确定一批基层知识产权检察融合履职的试点,我再一次主动申请承担这一事项的申报工作,经过开展走访调研,我向上级院提交了详实的申报资料,成功让我院入选并成为恩施州唯一改革试点单位。也许是敢想敢干,让院党组觉得我能干事,很快,我被任命为刑检部门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要“怀抱梦想而又脚踏实地,敢作敢为又善作善成。”这句话激励着我,希望也能激励更年轻的你们!言语总是无法将激动与感恩表达穷尽,来日方长,相信我们一定后会有期。最后,欢迎母校领导、老师、同学们去恩施走走看看,欣赏贡水仙山,领略土苗风情。也真诚地祝愿母校、母院越办越好、人才辈出,祝恩师们心想事成、桃李满园,祝学弟学妹们前程似锦、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