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4 年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近年来,xx 县严格贯彻上级部署要求,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流动党员“三服务”行动,聚焦流动党员管理难到位、学习难组织、服务难跟进、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探索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工作方式,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举措,引导流动党员“在党旗下凝聚、在流动中生辉”。一、搭建一贯到底的工作链条。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调度、乡镇属地统筹管理、村级具体兜底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先后 xx 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研究流动党员工作。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年度党的建设制度专项改革项目和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为各乡镇明确主要任务与完成时限,推动工作干有目标、行有参照、量有准绳。结合县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挂点乡镇工作安排,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每周 xx 次实地调研内容事项,通过面谈村级党组织书记,了解、督促工作进展。2.摸清工作底数。部署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找”行动,通过各级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媒介发放《致全县流动党员的一封信》,同步在线下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 2 —方式,督促流动党员主动向党组织报到,做到知现状、知想法、知去向,实现“外出时间、工作地址、流出党组织、从事职业、联系方式、组织覆盖”全掌握。通过开展“双找”行动,精准摸排全县流动党员底数:全县共有 xx 名流动党员,xx%以上为村(社区)外出务工人员,其余部分为非公企业、自由职业人员、离退休人员、高校毕业生等。二、构筑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1.加强联系服务。按照一村一册、一乡镇一库的要求,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按照“党支部+联系人+流动党员”模式,建立“1+1”“1+N”结对联系制度,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组织全县 xx 余名村“两委”干部和党性强、有责任心的在家党员结对联系 xx 名流动党员,定期传达学习党的理论知识、通报支部活动情况,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日常表现,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高飞不断线”。对于有返乡创业意愿,或者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流动党员,由上一级党(工)委指定专人直接联系,为其提供解答政策、办理救助事项等专项服务。2.依规转接组织关系。坚持应转尽转的原则,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职业和居住地点等情况,以“工作稳定优先转”“居住固定其次转”“在外老党员自愿转”为新思路,帮助流动党员联系流入地党组织。依照在流入地落户并长期居住、签订劳动合同且工作固定、异地居住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党员— 3 —等不同人群特点,协调纳入所在单位、园区、楼宇、商圈以及街道、社区党组织管理。建立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月提醒、季摸排、半年排查”机制,定期更新流动党员信息,督促 xx 余名新流出党员进行线上登记管理,累计为 xx 余名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接,实现与所在地党组织“双向奔赴”。三、彰显温暖有心的保障体系1.突出“精度”抓双向共建。根据我县流动党员流出地较为集中的实际特点,在厦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 3 个驻外流动党支部,扩大流动党员管理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依托跨越速运集团阵地,建立 xx 驻深圳流动党员服务驿站,为我县在深圳流动党员交流、教育、管理提供服务平台。强化指导联络,先后 4 次派员实地调研指导在外流动党支部日常工作,帮助解决在组织建设、日常运转等方面难题 13 个。在其他未建立党组织的流动党员聚集地,建立双向共管机制,赴深圳宝安、广州白云、厦门同安、南昌西湖等 4 地签订流动党员共建共管协议,与流入地党组织实行“信息共享、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双向管理机制,实现对流动党员全链条跟踪管理服务。2.突出“温度”抓组织关怀。在春节、清明、中秋、国庆等集中返乡时节,为流动党员定制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促进就业、素质提升、帮扶救助等服务。结合开展“进农家、访民情、广交农民朋友”活动,发动镇村干部力量,重点关注有留— 4 —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流动党员家庭,及时掌握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