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审计人员如何把握信息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持续发展,计算机病毒传播和网络非法入侵日益猖獗,给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伴随审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质资料被海量的电子数据资料所替代。电子数据资料存储的媒介就是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平台,如果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安全漏洞,对被审计单位的敏感信息进行提取进行非法活动,将对审计工作的公信力及权威性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一、当前审计环境下可能引发的信息安全事故在审计工作中,最严重的信息安全事故就是内网非法外联,人为因素导致的内网计算机通过网线、无线网卡、蓝牙等方式接入外网,或者内网计算机使用外部 U 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储存装备接入外网,打破审计机关内网与外网之间的屏障,不仅使内网计算机面临内网的攻击,更是为外网攻击内网打开了大门。另外,重要信息未能及时备份或删除所导致的信息不能妥善保存及销毁、防病毒软件使用不当导致审计业务计算机处于危险状态、安全设置不完善导致审计业务操作系统存在漏洞、信息使用环境不安全导致信息泄露风险等问题时有发生。二、引发信息安全事故的原因(一)审计机关外在环境因素带来的信息安全威胁在审计信息化的环境之下,审计信息已经从纸质信息变成了电子信息,同时,审计工作的开展依赖于由大型服务器电子计算机、打印机等其他终端的设备和它们的网络系统构成的审计信息系统,要透过审计内网+外网平台实现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内网连接着审计署、审计厅,承载着审计管理及办公业务,审计外网连接着互联网、公务邮,承载着外部信息及电子邮件等信息交换业务。我们审计的业务环境导致电子信息存储的媒介是物理实体形式,因此,外部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木马病毒等攻击手段、非法接入内网、窃取审计人员笔记本电脑、U 盘等存储设备等方式窃取、破坏审计敏感信息,使审计信息存在安全威胁。(二)审计机关人员内部因素带来的信息安全威胁近年来信息安全问题事件频发,人们往往把问题解决的关注点仅放在技术层面上,人为因素常被忽视。实际上,人的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对信息安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我国在传统审计技术层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信息安全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体系,同时,审计人员对现有的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导致信息安全法律边线不明确。二是信息安全制度再多、再严、再完善,执行制度的始终是人,审计人员工作中会接触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单位电子资料和数据,小到公民个人的隐私信息、一个单位的财务和内部资料,大到政府决策等保密度较高的信息,在工作中由于缺乏信息安全常识及意识,有意或无意中将数据泄露就会给公民、单位甚至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三、审计人员在新形势如何把握信息安全作为新时代的审计人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提高警觉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一)强化信息安全意识,提高警觉性。信息安全意识是指审计人员对信息安全政策、规章和指导方针重要性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其中相关规定的遵守、执行状态。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对于降低信息安全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审计信息化数据化、智慧化时代,作为一名与大量电子信息“亲密”接触的审计人员,应该加强防范意识,认清保证信息安全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审计的过程中,时刻常鸣“警醒”之声,全面、规范、标准、精确地获取审计信息,充分了解电子信息的可靠性、完备性和风险性,端正信息安全态度,改进信息安全行为,提高做好信息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明确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要求。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为审计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安全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了解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相关知识,深化审计人员对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觉遵守信息安全法律红线;二是制定符合当地审计实际情况的信息安全相关政策和制度,明确信息安全审计的法律法规要求,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促进有序规范应用各种办公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