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造就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以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既要结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深化改革要求,又要遵循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规律,引领教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铸魂育人的政治使命,不断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教育家精神思想深邃隽永、内容科学丰富,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这些内容构成一个系统全面的有机统一体,进一步彰显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底蕴,体现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特征,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方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体现了教育家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是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旨归,也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所在。*来源:吕同志爱写作网 网 址:www. xi87.cn 群主 微信 545 658867总书记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师安身立命之基、教育报国之本。在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教师要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让“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成为一种自觉追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教育家践行立德树人的核心品质,犹如一部无形的教科书,对学生产生最生动、最深远的影响。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对育人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应以更高的道德标准加强自我修养、涵养德行,发挥“为经师,更为人师”的示范力量,在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以及管理服务中,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导学生全面成长。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教育家育人品格与育人能力的重要体现。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走进学生成长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资质差异、学习方式差异,于点滴处入心、于细微处育人,通过启发思维、润泽心灵,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学笃行、求是创新”表现为教育家坚持终身学习、探求真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需求日新月异。*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职业本分、一种精神追求,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体系,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方法,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教育形势和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知识“活水”。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不仅是利他的、指向学生的,也是内在的、一种职业自觉。爱是教育的灵魂,强调情感联系和人文关怀。*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善、互动信任、尊重的关系,用爱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教师要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赤诚情怀,自觉把对党和国家的挚爱、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融为一体,做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甘为人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体现教育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取向,赋予教师新的时代使命和新的精神标杆。教师要创新文化育人方式,以文化的...